bet365官网地址
2017年08月14日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 > 道教

道教礼仪节日

索取码:    时间: 2018-06-04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关闭

    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。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,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,违者必罚。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,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。属于道教仪范部分、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,小到日常称呼,大到出入行走,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。同时,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。

  道教自创立后,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,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,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,在对道士的衣食、住行、视听、称谓、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,使其从言语、服饰、出入、饮食、诵听、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,约束道士清心修道,超越凡尘。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,礼即是礼节,仪即是仪式。也就是说,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仪范,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。

  道教自张道陵创教后,就制定了一套礼仪,以后历代不断增改、完善。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,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。道教对违反礼仪者,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,常以清规论处。

  1、吃住礼仪

  在过去,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。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,名“过堂”。常住在斋堂吃饭的有三种规矩:一是便堂,不讲礼仪,随便用斋,但必须食素,且不能说狂语;二是过堂;三是过大堂。过堂吃饭叫“过斋堂”,要衣冠整齐,在斋堂门外排班,进斋堂用斋。常住九月十五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“过堂”吃饭。腊月二十五“接驾”后到正月初五午斋毕均要“过大堂”。过大堂八大执事在客堂搭衣(班衣也叫法衣)整班,客、寮带班到监院寮(有方丈者到方丈寮)门口,两两相对肃立,监院出寮(搭衣、捧如意)两使者随出,站立监院两边。同打一躬,客、寮引班到斋堂门口,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。

  道众听到打梆号,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,执事排班请监院,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,两名经师,一名护供,一名站在班内。堂头请供(一小盂饭,一小盂清水,一双筷子,燃香三炷,一炷烧在司命炉内,两柱放在供盘上),举供齐眉,入堂,供于灵祖像前。按道教仪式击梆。

  吃饭时,叫“让斋”。不“过大堂”,平时过堂,由堂头“让斋”。“让斋”完毕,侍者归座,合堂用斋,切忌“响堂”。大众用斋,行堂左右巡视,随时给添饭、添菜。斋堂用的碗筷摆法亦有法规。每人面前两只碗,左饭右菜,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。若欲添饭,以目注视行堂,用筷指左碗;欲添菜指右碗。行堂持饭、菜桶至前,要多少,以筷在碗内划圈,行堂根据所划添饭、菜。吃好时,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,以示斋毕。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,目视侍者,侍者下座,喊:“大众结斋”。食毕,方丈、监院、道众,同打一躬,依次退出。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。腊月二十八日客堂备席,请果茶执事团年,道众吃“混元菜”。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,供本宫前羽后化各派灵位牌,监院、高功、经事去大厨房“接灶”,做祝寿科仪,接着便是接喜神,抢喜钱。初一至初五日,这五天中午皆吃“混元菜”现在一般宫观,吃饭另行“过小堂”仪。很少举行“过大堂”礼仪。

  2、宫观礼仪

 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,正一派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,不得混同于俗。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、道长等,对年老道长一般称某爷。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,不得华饰,但要整齐,道人不得裸身而卧,不得在卧室内荤洒、神侃。

 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,更不能留宿。乾道、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,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,清心寡欲,不起邪念。乾道、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。

  早上开静后,需立即起身洗漱,到各殿朝拜祖师,上早课,诵经聆听,持心修炼。

  到其他庙内挂单,要遵守其庙中规范,不经允许,不得常住。

  3、穿戴礼仪

 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,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。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,身穿道服、白袜、覆鞋。

  道人服饰,古有“羽服”、“羽衣”之称。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。

 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,大小上衣皆为“大领”,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。黄色黑边,受戒时用;法衣,指做道场“高功”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“方丈”穿的法服;花衣,是经师上殿念经、做道场穿的法服,也有素净不绣花的,通称“班衣”。大褂、道袍一般多用蓝色,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;法衣则多红、黄色,也有蓝色、绿色;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;班衣以红、黄居多。

 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“巾”,巾有九种。分别为:混元巾、庄子巾、纯阳巾、九梁巾、浩然巾、逍遥巾、三教巾、一字巾、太阳巾。

  道士的合格服饰,不仅是衣帽整齐,而且要衣冠整齐。所谓的“冠 ”不仅是指帽子,而且指特制的礼饰。最通用的有黄冠、五岳冠 、五老冠等,这些是作法事时用的,专场专用,不能随便戴上。

  道人的鞋、袜也有规矩,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,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“十方鞋”,多耳麻鞋也可。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。

 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,不得敞开裤管。不穿高筒白袜,亦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。不扎裤脚上殿,殿主不让进殿,进了殿要受罚。

  道人不得顶“冠”入厕,戴“冠”入厕者要受罚。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,必须衣冠整齐,庄严从事。

  4、科斋礼仪

 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。斋醮的礼仪很复杂,如敬香、礼叩、做道场等。敬香时,还应上供敬神。

  上供有香、茶(水)、灯、花、果等。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,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,躬身一礼,然后放在供桌上。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,茶、果、饭(米制品)、菜(青菜、干菜)、馒头(面制品),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。

  道人上香,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。不上断香,不上没燃着的香。点燃后若起明火,可上下摆灭,不可用秽气吹灭。三烛香点燃后,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,躬身一礼,再到香炉前,左手上香,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。上香次序为先中,次左,再上右香,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。

  道士礼叩分为三礼三叩、三礼九叩两种。行礼时,双手上不过眉,下不过膝。其具体拜法是:端身正立,二目垂帘,平心静气,二足离跪势约五寸,二足跟距离约二寸,足尖相距约八寸,形成外八字状。

  行礼为:双手于腹前相交,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,右手大姆指掐右手中指梢节,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,躬身一礼,行礼时手与鼻相平,不可高于鼻。然后掌心向内,掌背向外画弧,滑落于胸口上,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,同时躬身。

  叩首为: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,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、右方向环绕,按在右手背上,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,双膝同时跪在垫上,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,二肘尖与两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,头叩在手背上。抬头,左手收回捂心,右手紧接收回,双手复握如前,起身站定,此为一礼一叩。

  如此三礼三叩毕,足向后退半步复一礼,原地转向值殿道长,躬身一礼,此时三拜三叩完毕。

 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。逢初一、十五、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,住观道众做祈祥、祝寿接驾道场时,方丈、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。

  道士必须参加各种道场活动,衣冠整齐,虔诚祈祷。不得打闹嘻笑,要庄严从事。

  道士出家后还需“冠巾”。“冠巾”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。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。冠巾也叫“小受戒”。行冠巾礼时有数师在场,如冠巾师(高功)、度师(即恩师、师父)、拢发师、引进师或引礼师等。

  斋醮科仪的礼仪很复杂,也是最讲究、最重要的。做道场时,一定要以道教常规对待。

  每逢朔、望以及重大道教节日,除给祖师朝拜外,还要弟子给师傅顶礼,学生给先生顶礼。

  戊日是道教忌日,不拜神,不敬香,按古代定制,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。

  5、出入礼仪

  不得无故进入其他宫观及僧院,也不得无故去俗人家。有事去俗人家,办完事即返回,不得久留。远近出入不应失礼。同事或失礼不可讽笑。

  6、言语礼仪

 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,不应高声言语,也不应大声咳嗽。不得多言,也不得与师辈争话,不言人过失。不说俗人家务。不言为媒保事。不与妇人低声密语。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。如问家常事,不必礼拜。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。道教称以上这些为“净口”。

  7、作务礼仪

  凡是作务不应称劳苦。平常时应爱惜宫观中一切事物。洗菜、做饭及做其他事,应三次洗手,洗去一切污垢。

  8、沐浴礼仪

  道教对沐浴的礼仪比较复杂。这里简述其中主要的几点。

  不应与俗人同浴,入浴堂不得与别人共语。沐浴微咒曰:天地开朗,四大为常,玄水解秽,辟除不祥,双童守护,七灵安房,云津炼濯,万气混康,内外利贞,保兹黄裳。

  9、盥栉礼仪

  漱吐水应当慢慢引下。不应高声呕吐唾涕。不应把脏水泼溅到别人衣服上。不得在法堂中神像前刺齿唾涕。

  10、供养礼仪

  敬礼神像仪式,如:神像开光、神殿装饰、献神供品、敬香等,都属于供养的范畴。因道教敬神礼仪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,故先从神像塑造谈起。

  神像塑造:神像有木雕、泥塑、夹苎脱空、石雕等多种。在雕塑神像时,要进行敬神仪礼。其仪式主要有二:(1)择吉日良辰,举行开工仪式。首先上供、焚香、诵经礼拜。如是木雕,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下或七下,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。(2)在神像雕塑过程中,还必须有“装脏”仪式,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,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。如是木雕,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,然后择吉日良辰“装脏”。“装脏”的内容通常有:经典,它代表神灵和智慧;铜镜,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;历书、五谷,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;沉香、朱砂、雄黄,表示可以避邪;红、黄、青、白、黑五色线,以应五行俱全;金银珠宝,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;灵符、香灰,表示神通。

  神像开光:神像塑好后,择吉日举行“开光点眼”仪式。事先准备好朱砂、白芨、金鸡(即雄鸡)、镜子、面巾、新毛笔等物。届时上供、焚香、诵经、念咒(念《金光神咒》)、焚表、诵念圣诰,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,用新面巾为神像揩面,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、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(也可顺便点口、鼻、耳,表示开窍),与此同时,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,以喻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。举行“开光点眼”仪式,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,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。道教节日

  道教以与自己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、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。某些重大节日,将举行盛大斋醮,以示庆祝。由于各个节日庆祝的对象不同,其始年并不一样。据现存资料看,三会日、三元日、五腊日等是较早的节日,其余皆后起。由于各派在信仰上的差异,所崇奉的神灵和祖师即有同有异。一般说来,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、最高天神玉皇,及历史悠久的三官、社会影响很大的西王母、东岳大帝、文昌帝君、真武大帝等之“诞辰”日,是各派共奉的节日。各派所奉的祖师,如正一派的张陵、三茅真君、许真君,全真道的吕洞宾、王重阳、邱处机等之诞辰日,则是分奉的节日。由于道教派别的纷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响,各个地区众多小派所崇拜的神灵、祖师更为繁多,节日也相应增多。现仅就节日之重要者简述如下:三会日 据陆修静《道门科略》等载,三会日为农历(下同)正月七日,七月七日,十月五日。①据称,此三日为“三官考核(道民)功过”的日子,也是早期正一道(即五斗米道和天师道时期)道民聚会的三个日子。在此三日里,道民须赴本师治所,申报家口录籍,听道官宣讲科戒,接受三官考核功过,以定受箓之等次。此制盛行于张鲁统治汉中时期,此后由于条件的变化,制度逐渐废弛。南朝宋陆修静改革、整顿天师道时,曾经重申科戒,意欲使三会日制度长期坚持下去,但收效甚微,此后,即不再实行。三元日 一称三元节。三元指天、地、水三官,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。三张时的“三官手书”,即上章给此三神。魏晋南北朝时,此信仰盛行不衰,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之说。②认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,它们将于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,考校人之功过,以定人之寿命。南北朝所出的《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生死命籍、善恶簿录,谱皆系在三元九府。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,毫分无失。所言三元者,正月十五日为上元,即天官检勾;七月十五日为中元,地官检勾;十月十五日为下元,即水官检勾。”③以后,此三个考校世人功过的日子又演变而为三官的生日,此见明代所出的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》之《圣诞令节日期》,谓:正月十五日,上元天官圣诞;七月十五日,中元地官圣诞;十月十五日,下元水官圣诞。④从此,三元日作为道教节日,一直留传至今。五腊日 道教据古代“腊日”祭先祖、百神之制,⑤创五腊日。称正月一日为天腊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”之日;五月五日为地腊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官爵、血肉衰盛”之日;七月七日为道德腊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”之日;十月一日为民岁腊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”之日;十二月(缺日——引者注)为王侯腊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处所,受禄分野”之日。⑥此节日兴起既早(南北朝成书的《赤松子章历》已载此),至今亦为道教所奉行。特别是正月一日的天腊之辰,仍为今日道教之重要节日,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,祭先祖,以求福寿。三清圣诞 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,在唐初已经确立。其中的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本为“道”之化身,是无始无先的,本无所谓生日,但后世道教经过解释,仍给它们定了生日。据称,元始天尊象征混沌,为阴阳初判的第一个大世纪,因此以阳生阴降、夜短昼长的冬至日为其诞辰;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清,为阴阳开始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,因此以阴生阳消、昼短夜长的夏至日为其诞辰。⑦第三位道德天尊,即老子,历史上实有其人。但因留下的记载太少,仅能推知其为春秋时人,无从知晓他的生年月日。在两晋南北朝佛、道斗争中,道教为推崇其教,不断将老子生年提前,南北朝时,已将其提至周初。唐王悬河《三洞珠囊》卷九《老子为帝师品》曰:“太平部卷第八《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》云:老子者,得道之大圣,……近出世化,生乎周初。……文王之时,仕为守藏史。”⑧其《老子化西胡品》曰:“生殷周之际。”⑨其时尚无具体出生年月日。唐末杜光庭《道德真经广圣义》再将老子生活年代推至殷商,并认定了年月日。其卷二《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》云:“老君降生年代,即殷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也。”AB此老子生日,为后世老子传记著作如北宋贾善翔《犹龙传》、南宋谢守灏《混元圣纪》《太上老君年谱要略》、元陈致虚《金丹大要仙派》等所沿袭,成为老子生日的定论。三清中之老子生日虽定于唐,但其余二位之生日定于何时,现难论断。玉皇圣诞 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,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》已称其“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”。AC此经未著撰人,南宋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五上已见著录,曰:“《玉皇本行集经》三卷,右嘉熙四年临安府承天灵应观所刻蜀本也。”AD按宋无嘉熙,晁公武于乾道(1165~1173)中任临安府少尹,所云嘉熙或为嘉祐或淳熙(1174~1189)之误。如然,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认定。此后,源出于元、成书于明的《搜神记》卷一所载与此同,明中叶成书的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·圣诞令节日期》亦云玉皇生于正月初九。王母圣诞 西王母神话起源很古,但直至唐末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》杂糅诸记为之作传时,尚谓其为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,并无生年月日之说。再至明《搜神记》和《三教搜神大全》(源出元代),始称其为“七月十八日生”。AE《圣诞令节日期》亦云:“七月十八日,王母娘娘圣诞。”AF可知此诞日也为明代所认定。东岳圣诞 东岳信仰起源也很早,至唐宋屡封为王、为帝,信仰更为普遍。但至元代成书的《东岳大生宝忏》,尚称其“应乎造化,生于混沌之初”。AG而无生日之说。源出于元而成书于明的《搜神记》卷一,始谓其于“三月二十八日生”。AH明中叶成书的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·圣诞令节日期》和明田汝成《熙朝乐事》、明沈榜《宛署杂记》等作了同样记载。可知东岳圣诞亦在明代始被认定。文昌圣诞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,或称元皇天帝。是合文昌星与梓潼神二者为一体的复合神。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。南宋理宗时成书的《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》已谓其生于二月初三日。AI元末成书的《清河内传》谓其自云“生于周初,后七十三化”,于“西晋末降生于越之西、雟之南两郡之间,是时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诞”。AJ此后,《搜神记》卷二,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·圣诞令节日期》所载同。真武圣诞 宋以后,人们对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,其神格愈来愈高,被称为真武大帝,又称玄天上帝。上述《搜神记》卷二,谓玄天上帝“三月初三日生”。AK明初朱权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亦谓三月初三日,北方镇天真武诞生。LB元末明初之《玄天上帝启圣录》及明中叶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》所载同。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之一。张天师诞辰 张陵被称为祖天师,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。早出的张陵传记无生日记载,最早记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赵道一所编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,其卷十八《张天师传》谓其“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(十五日),生于吴地天目山”。LC明初朱权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卷一《道教源流章》《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》所载同。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。三茅君诞辰 《茅山志》卷二十所录梁碑《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》和卷五《三神纪》,及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十六《茅盈传》皆云茅盈“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”。LD皆未言月日。《搜神记》卷二始称:“三茅真君,三月十八日生。”LE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。许真君诞辰 唐宋间,江南盛传许逊神异事,但至南宋白玉蟾作《旌阳许真君传》、南宋施岑编《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》,皆仅云:“吴赤乌二年己未,母夫人梦金凤衔珠坠于掌上,玩而吞之,……有娠而生真君焉。”LF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二十六《许太史传》所记同,皆未言月日。元代成书的《许真君仙传》和《许太史真君图传》始记生日,谓其生于“吴赤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”。LG明朱权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所记同。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。吕祖诞辰 最早记吕洞宾诞日的为元初秦志安《金莲正宗记》,其卷一《吕纯阳真人传》谓其于“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于林禽树下”。LH苗善时于元至大(1308~1311)间作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》谓生于“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”。LI元泰定(1324~1327)间成书的《金莲正宗仙源像传》则谓“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(十二年)四月十四日”。LJ元末陈致虚《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》又谓“生于(唐)天宝十四年乙未(755)四月十四巳时;一云生唐德宗贞元丙子。”LK所云生年有四:兴元十四年(按兴元仅一年,无十四年——引者注),贞元十四年,贞元十二年,天宝十四年;而月日则一(四月十四日)。此日即定为吕洞宾诞日,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。重阳祖师诞辰 元初秦志安《金莲正宗记》、至元(1264~1294)间李道谦编《甘水仙源录》所收王嚞早期传记,无生年月日记载,至元间李道谦作《七真年谱》,始谓其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。MB泰定间成书的《金莲正宗仙源像传》所载与此同,从此即定为王嚞诞辰日,是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。邱祖诞辰 《金莲正宗记》《甘水仙源录》所收邱处机早期传记,无生年月日记载,李道谦作《七真年谱》始谓其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正月十九日生于登州栖霞县。MC泰定间成书的《金莲正宗仙源像传》所记同。从此即作为邱处机诞辰,而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。由上可见,除三会日、三元日、五腊日出现较早,老子诞辰、玉皇诞辰分别于唐末和宋代才被认定外,其余无论神灵或祖师诞辰之确认,皆在元、明。由此似可推断,早期道教,节日尚少,其多数节日皆为元明时(主要为明代)所定。其原因或许与当时道教处于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有关。因入明以后,道教逐渐失去上层统治者的支持,不得不转向民间寻求发展,使道教世俗化,大量增加斋醮节日,以适应民间的需要。



点击进入首页
点击进入首页